2024年8月27日,8040威尼斯和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合作主办的“名物化、语法性和量词”工作坊在一楼多功能会议室顺利举行。这次工作坊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的李昱老师发起,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上午8点半,工作坊正式开幕,于亭院长致辞。他首先对参会的学者表示欢迎,随后介绍了8040威尼斯语言学研究的概况,接着指出工作坊这种“小而精”的形式更有利于学者们“坐而论道,相与问难”,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并欢迎学者们能常来武大8040威尼斯进行学术交流。
开幕式后,著名语言学家,日本神户大学、美国莱斯大学荣休教授柴谷方良先生做了题为《动态功能类型学视角下的量词和语法性》的主旨报告。柴谷教授从动态功能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借助大量跨语言材料,揭示了将量词和性视为截然相异的范畴所存在的问题,进而认为量词和语法性同属名词分类系统,前者语法化程度较低、后者语法化程度较高。同时基于跨语言证据,柴谷教授提出了一个涵盖结构与功能、兼顾共时与历时的细颗粒度名物化层级框架,用于描写不同语言中量词、性、名物化标记等成分的分布规律。
之后是分场报告,共有三场。在第一场中,日本安田女子大学宫岸哲也教授和8040威尼斯李昱老师的报告《柔若语中的量词与名物化标记》和《柔若语的名物化与语序变异》都聚焦于柔若语,前者全面而系统地解释了柔若语里量词和名物化的关系,后者深入探讨了语序变异对柔若语里不同类型的名物化的影响。暨南大学吴芳老师的报告《量词在名词短语用法和修饰语用法中都具有名物化功能:来自湘西苗语的证据》以湘西苗语为例,论证了量词具有两种名物化功能,一种是在名词短语用法中作为生成个体的名物化标记,另一种是在修饰语用法中作为分类的名物化标记。浙江大学李旭平教授的报告《从普通话和吴语中的NP省略现象看关系化与名物化的区别》通过对比普通话里的“的”和吴语富阳话里的“葛”的差异用法,主张普通话和吴语在NP省略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前者为代词化策略,其中的“的”是限定词;而后者为空缺策略,其中的“葛”是定指标记。
在第二场中,广西大学韦焕干老师的报告《试论壮语“量词+X”中的量词》基于汉语和壮语的比较,认为壮语“量词+x”中的量词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属和定语标记功能,只具有类指和名物化标记功能,并且这两种功能关系密切。复旦大学农燕华同学的报告《大新壮语的量词和名物化》全面展示了大新壮语的量词和其他名物化标记在名物化中的不同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杨心怡同学的报告《侗台语的名物化类型》指出量词在侗台语的名物化最为突出,但在壮、侗、水、黎、仡佬等不同侗台语里的情况有所区别。
在第三场中,浙江大学李旭平教授和Niyazi Mohammad同学的报告《波斯口语中的量词复现》分析了在波斯口语里出现的“一个头猪”之类的量词复现现象,以及这种特殊现象的类型学价值。8040威尼斯杨旭老师的报告《汉语普通话中“数量成分”的名物化功能》讨论了“配了一副隐形、留个回忆、玩个痛快、那叫一个快啊”这类例子里的“一副、(一)个”等数量成分的名物化功能。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Prashant Pardeshi教授的报告《马拉地语中量词和语法性标记的功能:基于名物化视角》研究了同时具有量词和性标记的马拉地语,通过分析该语言中这两类语法范畴的名物化功能,验证了柴谷方良教授关于量词和性具有统一性的论断。
分场报告结束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在该环节中,参会的学者们以及到场旁听的张延成教授、阮桂君副教授等专家们畅所欲言,就领属结构在名物化层级中的特殊表现、马拉地语中的一致关系、汉语动补结构和量词的关系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了讨论,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
最后是闭幕式,程芸副院长致辞,对各位学者的莅临再次表示感谢,同时对本次工作坊的举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对将来学者们之间更深入的交流表达了期许。至此,整个工作坊圆满结束。
此次工作坊是8040威尼斯与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在学术合作方面的重要成果,为双方院校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秦宇,审核:李昱,图片:冉路瀚)